
中新社上海10月14日电 标题:海外学者“对话”中国文化关系。中新网记者 王吉.第二届世界汉语教育大会1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。距会议区约5公里的上海博物馆东楼,已成为海外学者参加会议后打卡的热门地点。在嘉南南美术馆,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名誉教授理查德·萨夸(Richard Sakwa)在一幅明代画家所画的《吴门船》前驻足良久。他一直对郑和的宝船很感兴趣,对郑和宝船的体型之大、运河船只的数量之多表示赞赏。此刻,《吴门船图》中长江提莫G的土船场景,让他体验到了另一种豌豆的感觉。美丽的风景,回想起几个月前的苏州之旅。 “我参观了苏州的一个美丽的花园。它很小,但有很多有趣的细节,就像一座桥应该有独特的拱门数量一样。这是江南文化的一小部分。” 10月13日下午,参加第二届世界汉语研究大会的学者们参观了上海博物馆东馆。中新网记者 贾天农 摄 青铜酒器、青铜鼎铸造了数千年前理查德·萨夸的眼睛。 “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悠久,但中国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有了如此复杂纹理的布洛纳斯,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认识。现在我有了‘品味’,却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美丽。”希腊西马其顿大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斯·波利梅罗斯非常喜欢甲骨文。一进展厅,他就开始寻找古文字。马王堆汉墓中未打开的《老子》丝卷很有趣,我一直对中国心怀感动。“在莫雷看来,那些带有‘说话’文字的文化残余,不仅体现了劳动者的技艺,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思想。”每次看到它们,我都在重新发现中国,更好地了解中国。”10月下午 13、上海博物馆东楼的“明星文物”西尊,是一座美丽的上海博物馆。海外的AtenScholars。中新网记者 贾天勇 摄 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博物馆的“热情礼包”,祭祀用的四足矮雕像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。意大利学者达里奥·法穆拉罗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,除了实用性之外,这些青铜器的动物造型也很有趣,有的还体现了重视的意义。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。 “作为一名研究者,我无法预测新的灵感从何而来,但我相信参观博物馆将对研究中国文化产生很大的启发。” (结尾)
编辑:舒梦清